抢抓机遇聚焦聚力 奋力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 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华 桂 宏 (2017年3月2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到会的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上下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引领,以实施“十三五”规划为主线,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开拓创新,顺利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呈现新气象。 (一)改革规划取得新进展 启动新一轮人事、教学、科研、资产与后勤管理改革,出台相关配套文件30余份,进一步理顺机制,激发活力。编制完成并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22个专业学院规划的审核工作。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完成校内规章制度废改立,进一步明确各条块工作职责和规范流程。建立行政工作例会制度,畅通信息、推动改革、强化落实。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推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组建大学生校长助理团。优化办学资源,恢复完善云龙校区办学功能,谋划学校整体布局。 (二)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学生发展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制定系列管理文件。优化本科招生专业,加大宣传力度,新增6个专业进入本一批次录取,招生规模实现近六年来首次增量。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批省“十三五”重点教材7部。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日制教育硕士“U-S双主体”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在全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现场督查中获评“优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人,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教授有约”“润德讲堂”持续举办,“一院一品”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有序推进;“数字学工”获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一等奖;1名辅导员获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1名辅导员入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获奖200余项,其中,“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实现金奖突破,获2金1银好成绩,在全国师范大学中并列第一;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国际(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第八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金奖2项。学校获评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等次、首批江苏省志愿服务培训基地。 (三)学科建设取得新成绩 加快推进学科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遴选15个学科参加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17个学科参加省合格评估。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增列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含培育)12个,总数位列全省高校第5、省属高校第3。扎实推进博士单位、博士点申报准备工作,成立申博工作组织机构,召开全校学位点建设工作会议,布置落实有关建设任务。举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29所特需博士项目高校的近百名代表出席会议。 (四)科研创新打造新高地 启动科研评价改革,制(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ESI论文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持续推进ESI学科发展计划,化学学科继续排名ESI前1%,潜势学科由原来的2个(工程学、数学)增加到3个(增加农业科学),其中,工程学潜力值已达到99.9%。全年获批国家基金项目75项,其中社科26项(含重大项目1项、成果文库1项),自科49项。获批省部级项目48项。“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出版著作8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380篇,其中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2篇;学校以30篇高被引科研论文入选Nature指数“中国内地高校Top200”,名列第69位;1位教授入选2016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排行榜”。申请专利232件,授权专利50件,PCT申请2件。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分别获评A、B等次。“一带一路”研究院获批省级重点培育智库,2篇调研报告获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获批“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研究基地”。获批省重点实验室1个。 (五)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召开以“高水平大学目标下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的暑期发展战略研讨会。汇聚高层次人才,全年共签约各类人才14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96人,截至2016年底,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博士占专任教师比达到51.3%。入选省突贡专家1人,333工程二层次4人、三层次14人,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六大人才高峰”3人,省“双创人才”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4个。出台《“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纲要》,落实教师队伍岗位分类管理和考核制度。制定《职员制实施办法》。完成第二轮岗位聘期考核和第三轮岗位聘任工作。选派36名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境外研修。 (六)社会服务开创新局面 深化校地合作,取得了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科文学院落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并已经启动科文学院新校区建设工作。与徐州、连云港共建“一带一路”研究院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承办“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讨会。与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成立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巡回审判法庭。成立徐州教育界校友会。推进基金会募资管理改革,与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达成1500万元人民币捐赠意向。牵头编制《徐州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徐州古代地方志书保护与传承”项目获徐州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发起组建云龙书院,推介徐州历史文化形象。启动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自学考试合作规模,创办“金色年华”艺术培训中心。附属实验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本科达线率96%,获评“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七)国际交流实现新拓展 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全国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圣理工学院,首批招生176人。新增国际或境外友好合作高校6所。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获省教育厅首批中外合作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1项。获批设立苏北地区首个雅思考点。获批“留学江苏目标学校”。全年注册入学留学生609人,首批本科留学生15人顺利毕业。承办“青春筑梦、结缘江苏—圣彼得堡”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江苏行活动。 (八)资源保障得到新增强 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全年实现总收入10.25亿元,较上年增长1.65亿元,增长19.12%。加强内部控制试点单位建设,规范经济行为和财务管理,推行物流化报账系统。接受省教育厅资产管理考评,获优秀等次。完成资产清查工作。做好招投标采购工作,全年集中采购完成193项。配合省审计厅完成校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完成校内11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实验平台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校内修缮改造30余项。大学科技园工程竣工验收,园区销售和租赁工作持续推进。做好玉泉雅筑预售证办理、签约、水电、物业、逐步分户验收等工作,完成剩余房源销售。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启用移动校园手机应用“新微哨”,实现所有校区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后勤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获评“全国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资产经营公司、汉园宾馆全年继续实现利润增长。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云龙校区基本建成无机动车校园。图书馆积极开展ESI学科评价服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资源使用更加便捷,获评“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档案馆和博物馆工作进一步加强。 (九)民生福祉回应新期待 根据上级文件,用足政策,积极筹措经费,调整在岗人员基本工资与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全校教职工人均增加工资1250元/月,并从2016年7月份补发,一次性补发工资共计1740万元;调整离休人员离休费,一次性补发离休费共计11.4万元。上调并补缴补发新职工逐月住房补贴和老职工提租补贴3370万元。认真落实教职工福利政策,发放节日慰问品110万元。深入实施教师关爱行动,持续做好教职工心理健康支持计划,举办首届全运会、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遴选50名优秀教职工参加疗休养。 (十)党群工作取得新成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序推进。全校235个党支部、4126名党员按照方案开展学习教育,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党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巡视整改成效明显。全面接受省委巡视组专项巡视,推动完成或基本完成巡视组反馈意见的6大方面、43个问题的整改落实,新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47个,挽回经济损失6.34万元,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根基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扎实规范。继续实施“党性铸魂”工程,首次开展全校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述职考评,基层党支部规范建设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显著。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获批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进。深入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切实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执纪监督责任。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党内监督,探索向校属经营性单位派驻专职纪检监察员。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厉行节约办学。统战工作稳步推进。举办民主党派支委以上干部及无党派代表人士研讨班,指导民主党派和团体顺利换届。工会、关工委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一年的历程,我们既感受到奋斗的艰辛,更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教职员工强烈的大局意识、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是全校上下团结拼搏、务实工作、倾情奉献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对全体师生员工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建设高水平大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可以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审视现状”三个维度来看: (一)回顾过去,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制定“2032规划”,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拟定“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这一目标,与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的定位不谋而合,也与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学科导向目标高度一致。“十二五”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应该具有争创高水平大学的信心。随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省部共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全国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的获得,我们实现了不少从无到有的突破;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个增加到28个,专任教师博士比例由24.1%上升到51.3%,国家基金项目增加近4倍,我们实现了不少从少到多的增长;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在Science、Nature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自然指数2017最新排名位列全国第54位,学校综合排名上升至136位,我们实现了不少从弱到强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全校上下谋大事、办大事、成大事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保障队伍得到了锻炼,越来越敢于竞争,越来越有自信,足以担当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任。 (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对学校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对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就发展环境来说,人才市场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成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高校必须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就发展方式来说,随着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高校必须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就发展动力来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校必须从碎片化、零星式的改革转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下决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关系、释放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新形势、新要求,使学校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阶段性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要以大格局应对高校分类发展的必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将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新形态,成为国家层面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新导向,同时也将重构全国高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秩序。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日前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把“双一流”建设思路概括为“四选”,即“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双一流”遴选范围,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不搞“终身制”,也不靠几个指标来评估,而是借助第三方和专家进行评比,最后服务于国家战略。同时,强化绩效评价,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周期动态调整支持力度,有进有退,目的是引导高校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式发展水平。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解读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时也指出,放眼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都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起来的。他强调,创建“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所有高校都不应该“置身事外”“隔岸观火”,而应该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扶持主导学科,培育特色学科,拓展应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推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因此,“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红利、政策红利、资源红利等,必定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于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的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来说,无疑是一个争先进位的极佳发展机遇。我们要自觉站在这一大格局下,找准学校自身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合点,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队伍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精准发力,在更高、更广层面提质增效,不断向高端迈进。 ——要以大胸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要求高校要切实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江苏科技创新“40条政策”),也对高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服务决定地位,有为才能有位。我们力争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江苏“两聚一高”以及徐州发挥“三个作用”新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切实强化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聚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全方位协同创新、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以大视野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正在加速,教育交流和经贸往来一样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词。去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打造高水平的中外合作教育品牌。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也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的能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的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 (三)审视现状,与国家需求、“十三五”目标愿景和师生期待还存在不少差距 任何事物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主要矛盾,都会有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随着事业发展,碰到的新矛盾和新难题将会更多,更需要我们警醒,更需要我们提振信心和提高本领。针对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确立的“十三五”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当前,我们存在七个方面的短板:一是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学科高峰和高原尚未形成,团队之间、学院之间缺乏共同愿景,在人才结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资源配置等方面缺乏沟通共享,无法形成资源集聚。此外,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学科特色还不够鲜明,与兄弟高校的区分度不高,存在同质竞争等问题。二是领军型人才数量不多。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高端领军人才、优秀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直接导致学科建设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缺少权威的话语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缺少领头羊、学校的社会美誉度缺少标志性人物。三是人才培养支撑度不强。生源质量明显不高,专业结构和布局还未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级课程教材缺乏,专业教学改革力度不大,人才培养模式破题不多,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四是内部治理有效性不够。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交叉重叠,管理决策和学术决策的边界尚未清晰分离,遵照大学章程办学有待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校尚需进一步落实。学校管理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干部存在“精神懈怠”现象。五是服务社会能力不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对社会的贡献度仍然较低,联合攻关、解决复杂现实难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六是开放办学融合度不高。国际化视野不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亟待推进优化,科技国际化及对外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尚不完善。七是办学资源保障度不足。大学拥有资源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战略选择的自由度,决定办学的方向和重点。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与省内同类高校相比,规模效应处于劣势地位,办学效益不高。尤其是空间资源不足,可以说是学校事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和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及短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和片刻彷徨。特别是今年学校面临申博历史重任,必须拿出决战决胜的勇气,众志成城、科学谋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充实内涵,提升实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时隔八年,再次进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这对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应对,是摆在全体师大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大家知道,学校近年来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以及社会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显著的成绩,是全体师大人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历届老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辛勤汗水。虽然面对学校事业发展的现状,大家都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但我也深切地感受到,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人心里还有一丝抹不去的“痛”。这次国家再次启动增列工作,对学校来说,既是新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这一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人手中,虽然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退缩的理由,全校上下一定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遗余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留遗憾。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全校上下首先要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我们认准目标,保持定力,百折不挠,就一定能进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行列,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也一定会早日实现。二要敢于担当。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奋发有为,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学校有具体要求的,要一竿子到底、不折不扣落实下去;学校提出原则要求的,要结合工作实际落细落小落实。只有大家主动承担起应该担当的责任,才会离我们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三要团结实干。近几年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但我觉得“团结”和“实干”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最大优势。前几日,我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党性教育专题培训,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让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并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当前,面对申博重任,尤其需要大力弘扬这“24字”精神。高水平大学建设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我们要动员组织全校师生以蓬勃向上的朝气、敢于担当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豪气,齐心协力、奋勇拼搏,这是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迈进的根本力量。 三、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是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攻坚之年,也是提升办学内涵、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之年。全校上下务必统一思想,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拓展内涵发展空间,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全力做好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紧抓国家启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战略机遇,紧扣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一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统筹加强内外协调和责任落实,全力做好申报工作,确保若干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跻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统筹做好新增硕士点审核申报和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学位点布局结构和类型结构。 着力推进学科发展。深化学科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管理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学科凝练大方向、打造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形成大奖项。做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准备工作。着力加强省优势学科建设,做好省优势学科二期项目验收和三期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推进省重点学科建设。 拓展办学层次和空间。统筹做好学校本科招生批次整体调整后的首次录取工作。优化校考选拔方式,拓展优质生源市场,提高生源质量。积极争取优秀本科生保送研究生名额和研究生招生名额,努力扩大研究生办学规模。密切关注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动态,积极争取跻身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序列。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积极拓展办学空间,统筹推进科文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 (二)深化校内综合改革,推进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研管理与评价改革、资产管理改革、后勤管理改革等,激发事业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校院两级治理体系,颁布学校新《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并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聚焦“百强”目标,厘清主攻方向,明确战略举措,有序推进规划实施。推进学院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修改完善及实施工作。将学校规划数据分解至各学院,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严格考核推进落实情况。 (三)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高等教育要切实做到“回归本分”“回归初心”。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目标,逐步构建一套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具体而言,要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统筹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规划教材、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本科教学成果奖培育申报以及“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计划和研究生科研奖励计划,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培养及教育管理体系。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做好招生录取批次和志愿设置调整工作,切实提高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5%,年终总就业率不低于95%。 (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大学作为知识、人才、科技聚集的中心,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理所应当肩负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使命和义务。今年,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江苏科技创新“40条政策”,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性重大课题进行攻关,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争取在重大重点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申报中实现新突破。做好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准备工作。推进工程学科等进入ESI前1%,大力培育潜势学科。在新型智库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突出社会服务导向,打造社会服务品牌,提高社会服务影响力。加快科技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力争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加强继续教育,稳步提升资产经营公司、汉园宾馆等单位的经营性收入。 (五)汇聚高端人才队伍,激发人力资源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校一方面要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培并重的方针,引进高层次人才100—120人,努力构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将通过落实教师队伍岗位分类管理和考核、做好管理人员职员制年度认定及部分职员晋级选拔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优越的人文环境支持每一名教职员工成长。近年来,由于发展形势和工作任务的压力,学校提发展、提要求比较多,对教职员工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重视还显得不够,在这方面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六)加快推进开放办学,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发挥省部共建平台作用,积极争取办学政策和资源。加强基金会、校友会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加强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建设,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江苏圣理工学院建设,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做好“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申报工作。做好雅思考点工作,力争获批托福考点。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优化培养层次和国别结构,确保留学生规模年增长20%以上。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着力提升具有半年境外学习(含实习)经历的学生比例。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语情研究。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建设。办好海外孔子学院、孟子学院,做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 (七)强化资源条件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不断完善学校内控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做好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遴选申报工作,不断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和开放共享度。加强分析测试中心、青年教师周转公寓等工程建设,完成美术馆、马可音乐厅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新型条件保障体系。建设“网上服务大厅”,拓展数字校园功能应用,提升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促进馆藏纸质中文图书数字化,提升服务教学科研能力。完善档案管理利用体系,提高档案编研和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校园安全有序。 (八)持续改进校园民生,提高师生幸福指数 积极稳妥地提高教职工薪酬和福利待遇。完成玉泉雅筑上房等后续工作,启动商业楼招商、幼儿园运营工作。做好学生食堂标准化建设和清真餐厅改造工作。在泉山校区教室安装空调。在教学区安装直饮水。增设学生自习通宵教室。做好教职工子女中小学入学协调工作。办好附属学校。实施师生关爱行动,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开展第二次全校教职工心理普测。做好教职工体检工作。深入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继续做好优秀教职工疗休养工作。 (九)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统筹学校发展全局 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国家和江苏省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今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相关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继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完善干部选拔、培训、考核评价机制。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面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提升监督执纪问责效能。继续做好统战工作,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特别是“领军型”人物的发现储备、教育培养、推荐使用和管理监督工作。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促进共青团组织更好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满腔热忱做好离退休老同志服务保障工作,基本完成二级学院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考核验收。 各位代表,去年,我们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展望今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追求并重。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正处在持续攀登的关键时期,“上下同欲者胜”,我坚信,只要我们突出重点精准干、撸起袖子加油干、遵循规律科学干、扑下身子务实干,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一定能圆满完成,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早日实现,也一定能以更为出色的办学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