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 实现新跨越 奋力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 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周汝光 (2020年1月1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校行政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到会的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第一届教代会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博士授予单位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内涵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成果,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跻身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学校事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科学谋划,内部治理体系愈加完善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发布实施学校章程。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推进治理体系、人事制度、科技体制、教育教学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十三五”规划、人才队伍、科技创新、本科教育、开放办学为年度主题,召开暑期发展战略研讨会,超前谋划、凝聚共识。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召开党代会代表会议,报告党建工作。切实推进民主管理,调整教代会召开时间,汇聚吸纳师生智慧。推动教授治学,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建立并实施学院教授委员会制度。 (二)坚持以生为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学分制、书院制、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现省内一本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提升,生源质量显著提高。坚持师范立校,扩大师范专业招生规模,招收师范生占比超过50%。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现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突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4个专业通过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验收。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现场考查。获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6门。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获得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挑战杯”特等奖、“创青春”金奖等高级别奖项。本科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升学出国率突破23%。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扩大研究生规模,生源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进一步改善,推免招生质量稳步提高。修订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学术学位研究生应届考博录取率突破10%。推进教育硕士“U-S双主体”培养模式改革,获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入库案例1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通过验收,累计授予博士学位6人,初步建立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超过97%。获得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 (三)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牢固树立人才强校战略,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大力加强人才引培力度。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聘制度,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实行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以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五年来,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新增“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省级各类人才162人,引进博士、教授469人,博士占比由37.8%增至60.6%。现有专任教师166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07人,教授341人,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42%。新建海外引才工作站6个。获评江苏省首届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 (四)坚持学科引领,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树立“学科+”工作理念。按照扶优、扶强的思路,实施“学科特区”政策,遴选3个申博优先支持学科。围绕申请博士授予单位,加快推进学科建设,核心指标明显优化。五年来,省优势学科由4个增至6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由9个增至12个,ESI排名前1%学科由1个增至2个,新增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学科、学位点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进入B档,19个学科入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2个学科入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突出科研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科研管理制度,强化科研分类管理和精细服务,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获批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突破。五年来,新增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40个。获国家级项目43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8项。在SCI、EI、CPCI、SSCI、A&HCI、CSSCI等索引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00余篇,其中SCI一区、二区Top等期刊论文585篇,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其他部级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获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项。新增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1项、郭沫若中国历史学提名奖1项、江苏智库年度双十佳2项。自然指数(NI)连续5年进入“中国内地高校Top100”,2019年位列全国第67,省内高校第10;位列201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排名第56,省内高校第6。签订“四技服务”项目872项,到账金额2亿余元。专利授权578件,其中发明专利293件。大学科技园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五)坚持对外开放,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深入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获批成立全国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并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入选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3个。“一带一路”研究院成立海外研究基地3个。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项目、“丝绸之路”项目和“中非友谊”进修生培训项目。牵头成立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话语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师生海外学习交流人数和留学生规模大幅增长。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共建孔子学院获国家表彰。 (六)坚持面向需求,社会服务水平进阶升级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健康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乡村振兴、基础科学研究等国家战略需求,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中华家文化研究院、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数学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共建6所产业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服务开放强省建设,相关成果被列为省委书记督办、省长领办的重点建议。与省商务厅签署“共同推进自贸试验区框架内‘一带一路’研究工作”的合作协议。附属实验学校成为区域基础教育新高地。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承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泰州师说”项目成为“三方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典范。获批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成立军转干部培训学院。与徐工、徐矿集团开展全面合作。继续教育实现办学规模和效益的突破性增长。 (七)坚持民生优先,办学条件环境日趋改善 始终把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开源节流与提质增效并举,学校年度收入从五年前的8.6亿元增长到16.6亿元,办学经费实现倍增。优化调整校区功能布局规划,完成泉山校区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云龙校区办学功能,科文学院新校区落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统筹管理全校国有资产。成立教学资源保障中心,加强全校教学资源管理。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开展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实验室开放共享力度,分析测试中心启用运行。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获评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文博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学报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再创新高。资产经营公司管理效能持续增强,汉园宾馆经营收入稳中有升。师生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室空调、校园网络全覆盖,餐厅浴室设施、服务提档升级,教学区直饮水、校园实体书店、智能快递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玉泉雅筑人才公寓交付上房,青教公寓建设有序推进,教职工心理健康支持计划和优秀教职工疗休养制度深入实施,离退休人员待遇有效落实,老同志文体生活日益丰富。 (八)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彰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明确学校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总体部署和战略举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宗旨使命,切实做好整改落实。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党建筑基工程,扎实开展党支部书记“双带”“双领”工程和“书记项目”,启动实施基层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严格落实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挂职锻炼;落实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联系人才制度,加大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健全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和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全面推动统战群团工作,汇聚事业发展合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强化巡视监督,开展五轮校内巡察,推动“未巡先改”;强化执纪审查和问责,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持续纠治“四风”。五年来,获批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法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被中组部列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试点高校,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践证明,第一届教代会以来的五年,学校取得的成绩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回望过去五年的历程,我们既深刻感受到奋斗的艰辛,更由衷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得益于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体师大人的不懈努力与拼搏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老领导、老同志,向在各岗位上勤奋进取、拼搏贡献的教职工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望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特色办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五年的不懈奋斗成就了今天的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此时此刻,站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既要认真梳理和总结发展经验,也要清醒审视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高端领军人才、优秀拔尖人才数量不足,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有待加强;二是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交叉融合不够,高峰高原学科优势有待进一步凸显;三是人才培养特别是师范生培养尚未形成标杆效应,高水平专业、课程数量偏少,距一流本科教育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偏少,高水平原创性产出仍然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层次不高,合作内容、形式有待创新和拓展;六是拓展资源、勤俭办学的意识不强,资源保障和统筹配置效能不高,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认真总结经验,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等因素影响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将会处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国际竞争特别是大国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全球产业分工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将会出现重大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高质量时代的主要动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随之变化。我们要认清当前形势,核准所处方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保持发展定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当前面临的形势 从时代发展趋势来看,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引领性、支撑性力量,高等教育理应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我们的大学也必须在更高的站位上引领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应答祖国和人民的呼唤。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各大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高质量生源、高水准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中,学校要实现“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就必须审时度势、理清思路,扭住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顿,要敢于与全国、全球高水平大学同台竞技、取长补短,首先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由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 从区域发展形势来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适应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实现“两聚一高”最有效、最强大的支撑力量之一。项目启动两年多来,各高水平大学借势蓄力、竞相发力,主动融入江苏高质量发展进程,实现了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双赢。今年,为更加突出发展的质量要求,江苏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服务“六个高质量”,分类分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这是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今后一个时期内事业发展的参照系和风向标。此外,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正从“定位”向“地位”转化,服务地方发展机遇难得,政产学研合作前景广阔,我们应主动发挥淮海经济区龙头高校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教育竞争力和社会参与度,获取更多办学资源,为学校未来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学校自身发展态势来看,从现在起到2022年建校70周年,将是学校开创高水平大学发展新格局,成为博士授予单位、实现百强梦的关键阶段。作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我们要把自身放置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中加以考量,要主动将自身放置在更高的坐标系中推动发展。我们要在过去几年积累、提高的基础上,拉高标杆,提高标准,积极应对新挑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落实落细既有战略,做大做强固有优势,扎实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党和国家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主动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催生了今年的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可以预见,以“党建带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考核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检验高校办学成效、配置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参照。为此,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高质量考核指标为导向,牢固树立高质量意识,推动高水平大学各项建设目标提档升级,凝聚更加广泛、更为强大的发展力量,全面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引领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加强顶层设计,以高水平谋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以高质量标准推动工作,以高质量考核检验成效;在师生中广泛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氛围,激发高质量发展的豪情斗志,以思想的“破冰”,带动行动的“突围”。 进一步聚焦内涵、提档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参照省委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确立更高建设目标,专题落实任务、带动相关工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全力打赢申博战役,成为博士授予单位,提升办学层次;围绕领军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凝聚高水平团队,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协同,争创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推进实施学科提档计划和ESI前1%倍增计划,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冲击一流学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加快提升科研创新的能级,大力支持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全力突破国家级科研奖项;大力推进国际化建设,获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家引智基地;继续深化开放办学,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千万量级科研项目突破、百万量级成果转化、亿元量级科技服务经费;建设新校区,彻底破解办学空间不足难题。 进一步优化机制、强化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主线,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决策执行机制、激励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运行保障、效能保障和资源保障。 三、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是学校申请增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谋划之年,也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角逐之年。为此,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校第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着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水平,奋力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跨越。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2020年学校将突出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建工作质效 把准方向,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省委综合考核为导向,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充分发挥党委对学校工作把关定向、统筹谋划、推进落实的核心作用,切实把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行政议事决策程序,完善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向党代会代表报告工作制度,推进党务公开。 整改落实,推进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针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出的问题及根源,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科学制定整改措施,全面推动整改落实,回应师生期盼,解决学校发展瓶颈难题。建立健全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以制度形式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真正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坚定信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运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课堂、论坛、网络、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加强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选优配强思政工作队伍。 提质增效,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党支部“优质化”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教师党员先锋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等重点工作,规范执行“三会一课”等工作制度,稳步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以党建引领信息化发展,用信息化助推党建工作方法创新。巩固党建“筑基”工程成果,开展好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相关工作,继续推动“书记项目”,建设好“佳壹度”“红信云”党建创新空间,持续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发挥引领带动效应。 从严从优,选用建好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运用“五突出五强化”干部选用机制,统筹做好干部的选育管用工作。加强干部教育和培训,积极组织干部参加上级调学、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提升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本领。深入落实“三项机制”,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严格执行从严管理干部规定,在干部选拔任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方面从严管理。坚持党管人才,完善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体制。 正风肃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深化政治巡察,进一步开展好校内巡察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大执纪问责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形成震慑效应。深化作风建设,落实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做到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党员、干部与师生面对面、心连心。坚决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着力破除作风顽疾,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二)全力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办学治校能力 竭尽全力做好申博工作。当前,申博工作已进入冲刺时刻,全校上下务必勠力同心、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稳扎稳打做好各项工作。相关单位要进一步细化落实申博工作时间表路线图,精准把握政策动态,有序推进节点任务,全力争取实现预期目标。 提高站位科学规划发展。强化目标导向,高质量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各校区功能定位,优化调整办学空间布局。参照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实施办法,研究制定学院综合考核方案和部门高质量考核方案,以党建引领和高质量发展的“双最大因子”效应,推动学校事业加速发展。 提升效能优化治理体系。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决策权,加强各专门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组织建设。坚持依法办学,完成学校《章程》修订。启动建校70周年校庆修史工作。持续推进信息公开工作。 (三)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持续引培高端人才。继续坚持“补充数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注重海外、打造团队”的人才工作理念,全方位、多途径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人左右。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拟申博学科国家级人才引进,着力培养和引进10名左右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围绕2-3个特色方向,培育申报国家级创新团队和人才项目。 完善用才留才机制。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构建人才激励、发展和服务保障新体系。强化岗位考核,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推动教师分类分型评价改革,建立引进人才跟踪评价机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四)发挥学科龙头作用,推动学科提档升级 优化学科布局。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推动高水平学科团队、高级别学科平台、标志性学科成果建设,加快打造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深入推进学科特区建设,着力培育1-2个一流学科。建立学科分级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一流学科和省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学科群。 打造一流学科。按照“突出高峰、体现优势、彰显水平”原则,整合配置学科资源,科学遴选第五轮学科评估参评学科,助推1-2个学科冲A档。继续实施“ESI前1%学科计划”,力争新增1-2个ESI前1%学科。 (五)聚焦立德树人主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年”为抓手,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优先保障教学投入。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实现教授本科授课全覆盖。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培育申报国家级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加快推动高水平教学平台建设。做好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建好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筹备申报国家级教材奖。进一步加强对学科竞赛工作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管理,争取高级别学科竞赛奖项量增质优。发挥创新创业学院平台作用,统筹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项目竞赛、项目孵化等工作,提升创新创业竞赛水平。加强本科招生宣传,多种途径加强与重点中学的衔接,提高生源质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8%,升学出国率突破25%。 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产教融合,推进各专业学位点教学案例库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思政课程立体式改革,修订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方案,打造研究生思政工作品牌。建设50门研究生混合教学试点课程。组织申报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深化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专项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积极争取招生指标,提高“双一流”生源占比,确保招生工作安全。做好教育部专业学位专项合格评估。 建树教师教育行业标杆。进一步凝练师范特色,系统谋划教师教育发展,构建更加专业和优质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推动协同育人,集聚社会资源,打造师范生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模式,建树教师教育行业标杆和培养典范。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计划”,以师范生从教技能训练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师教育实用平台、软件,打造教师教育线上品牌。 提升教育管理精细化水平。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立体育人示范工程”,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苏师易班”建设,构建“易班+思想政治教育”立体育人新模式,打造一体化网络育人平台。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管理和志愿服务等工作的综合育人功能。完善奖助体系,建立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有效激励机制。办好辅导员沙龙、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重大科研成果 激发科研活力。继续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加强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促进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产出,力争实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国家级科研奖项、千万量级科技项目、百万量级成果转化的突破。加强开放实验室、军民融合平台等科研平台建设,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发表SSCI、CSSCI、A&HCI论文500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3-5篇,其中国家级领导批示1-2篇。加强《语言科学》杂志和学报办刊工作,提高办刊质量和影响。创新大学科技园运营模式,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和产学研合作,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延伸科研链条。坚持“顶天立地”两手抓,持续拓展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科技工作面,提高教师科研贡献率。主动与企业、政府、机构合作,联合承担重大项目、申报重要成果。积极开展技术咨询与科技服务,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地方产业研究院和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做大体量,形成品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与平台建设,引领区域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拓展横向科研合作,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不低于1.5亿元。提高师生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发明专利不低于110项。 (七)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加强留学生招生管理,提高生源质量,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加大投入,扩大学生境外交流规模,着力提升具有半年境外学习(含实习)经历的学生比例。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和聘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外籍教师和海归博士及在国外大学任职的教授来校任教、讲学、开展教学与研究合作。加快推动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建成海外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继续实施“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计划”,年度举办国际会议15次以上。 (八)强化社会培训职能,汇聚社会办学资源 做强社会培训服务。理顺社会培训管理体制,拓展社会培训领域,大幅度提升社会培训收入。发挥教师培训、军转培训的品牌优势,提升培训质量。与徐州市共建教师发展学院,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办好国际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年度社会培训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 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推动新校区规划建设。全面完成科文学院潘安湖校区建设,推动贾汪校区置换工作。发挥好挂职干部作用,架设学校与地方的桥梁纽带。加强校友组织建设,联络和凝聚更多校友,实现发展共赢。扩大继续教育服务覆盖面,调动专业学院、校外站点等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继续教育办学活力。 (九)改善办学环境条件,增强事业保障效能 建设节约型校园。开展校园节约运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力行,营造节约型校园的良好环境。调整优化各类资源,着力提高已有空间使用效率。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持续增加办学收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优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基本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审计全覆盖和审计整改,促进增收节支和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资产管理和招标采购体制机制改革,管好用好各类资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建设智慧校园。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以平台升级和数据服务为抓手,破除“信息孤岛”,整合各类信息系统,为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等提供全方位、智慧化服务。建立学校统一学术资源平台,涵盖数字课程、学术讲座、虚拟仿真、图书文献等信息化资源。构建教学资源保障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深化大数据应用,以学校数据中心为核心,统筹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汇集学校基础数据和校情信息,直观监测学校运行情况。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提升档案服务信息化水平。 建设和谐校园。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作用,凝聚师生员工智慧力量。通过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接待日、校长有约、教代会提案办理等途径,回应师生关切。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治理系统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校园公共基础设施,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校园功能与品质,为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关心老同志生活,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同志们!春潮催人进,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我们的梦想,奋斗是最有力的回答。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拼搏进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