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资源聚合力 强内涵促发展 向着特色鲜明 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的 高水平师范大学坚定迈进 —— 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周汝光 (2024年1月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与会的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的攻坚之年。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统筹事业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惟实励新,笃行不怠,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良好。 (一)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围绕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领域,调研编制综合改革方案。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调整设立法治工作办公室,扩展职能、充实队伍、理顺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健全校内综合考核工作机制,优化考核办法。成立教务部,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强化精细管理,筑牢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改进岗位管理方式,实行人才流动配置管理,建立岗位多向流动机制。简化服务层级与流程,融合交叉研究院的管理职能,推动技术转移中心职能向创新链下游(大学科技园)延伸。 (二)师资队伍更加优化 构建“立体式”人才引培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完善人才特区管理办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人才高地。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三级海外人才引进专员网络,提高海外引才效率和质量。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61人,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6人次。新增省部级人才和团队30个。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警示教育,印发新版《教师师德手册》。完成第二届“高尚师德奖教金”评选,开展高尚师德事迹展播。 (三)学科优势更加凸显 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为导向,梳理建设成效,凝练发展特色,彰显申博学科优势。建立申博成果数据库,强化“规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实时完善申博核心指标。实施动态监测预警,加强风险防控排查,从严、从实、从快处理风险点。出台高峰计划实施办法,召开高水平大学与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顺利通过高峰计划建设高校中期自评。深入剖析第五轮学科评估的优势和不足,明晰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构建新型交叉学科体系。新增省优势学科2个,8个学科获批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项目,立项数量实现新突破。新增2个ESI前1%学科,ESI前1%学科总数达到7个。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数学2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省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中期检查,数学获得优秀。 (四)育人成果更加丰硕 抓质量,本科教育全面加强。围绕“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开展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思想大讨论。部署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积极探索淮海经济区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着力推动“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落地见效,整体提升组团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现有一流课程数量(27门)进入全国百强。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群顺利通过结项。获批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6项,省高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6项。加强精准孵化培育,学生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3项,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1项,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47项。本科生发表论文256篇,其中核心以上72篇,SCI论文36篇。 重创新,研究生培养卓有成效。优化布局学位点,规模、类型与学科结构联动升级。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获评首批江苏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校院督导联动、“三位一体”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4篇。实施学硕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探索卓越专业硕士培养工程。获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奖数列全省第一。获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7个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中心案例库,立项教育部学位中心2022年主题案例2项。支持研究生深造,2023届学硕考博录取率12.23%。 助成长,管理服务亮点凸显。建成“一站式”学生社区,推进党建引领、力量下沉、智慧服务、精准施策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完善心理育人体制机制,实施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建立关爱大学生生命健康联席会议机制。加大“访企拓岗”频次力度,促进高质量就业。2023届毕业生年终就业落实率95.35%(研究生95.29%,本科生95.38%)。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获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推动发展型资助育人,实施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长计划,向因灾因疫情致困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23.53万元。 (五)科研成效更加显著 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性探索多元化科研组织模式。锚定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目标,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为牵引、平台团队为支撑、重大项目为驱动、体制机制为保障,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研评价改革,优化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加强平台建设管理,建立分类分级的科技平台组织模式和评价考核机制。获批国家自科基金41项(含杰青、优青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防重点项目各1项,江苏省杰青项目2项,标志性科研项目数创历史新高。自科项目经费增长显著,总计9431万元。成功举办材料科学发展大会暨前沿功能材料高峰论坛。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7项,其中重大1项、重大招标1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3项,省社科基金14项。获批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5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发表顶级、一流期刊论文20篇。 (六)国际合作更加广泛 扩大境外校际交流,新增18所境外合作高校。作为秘书长单位加入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与德国汉园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共建“欧洲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和“中文考试考点”。获批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2项。60名师生获批中俄政府奖学金、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高级访问学者等留学基金项目。选派356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招收留学生167人。获批国家留基委2024年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评2023年度“江苏省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着力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主办教育部“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开展“线上中国语言文化夏令营”、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交流项目以及对台文化交流等特色活动。举办“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大洋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国际会议6次。 (七)校地融合更加深入 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立项首届在徐高校服务“343”产业发展项目13项,立项数居首位。获批服务地方发展专项支持资金791万元。获批横向科研项目222项,“四技服务”合同238项,技术成交额5324万元。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新增科技副总21人。专利授权167件,含发明141件。顺利通过装备承制资格认证现场审核,成为全国师范高校首家JG“三证”齐全单位。获批省部级及以上JG科研项目8项;新增省级JMRH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各1个,获“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1项。获涉军经费近1200万元,实现年度经费翻番。产出高水平决策咨询成果8篇,其中1篇刊发于国务院内刊,1篇被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采纳,1篇获评“CTTI2023年度智库研究优秀成果”。获批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1项,徐州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3项。成立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附属学校总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工作领导小组,畅通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组建高水平校长团队,设立附中专项发展基金。 资源路径进一步拓宽。香港智华基金首个在苏捐助项目落户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成功签约。接受社会捐赠1149万元。大学科技园新增入驻企业143家,3个校内创新团队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项目顺利结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构建“T-TS”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发挥军转干部培训和理论研究优势,举办首次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研讨会,1人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首批咨询专家。获批江苏省首批退役大学生士兵适应性培训试点高校。与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签约共建,推动徐州乡村志研究工作。成功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夏令营。 (八)发展大局更加稳定 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提高资金运作效益,学校全年收入约14.16亿元。优质师范院校工程“数学研究院大楼”项目完成基础和主体工程验收,顺利封顶。新师范综合实训楼、学生宿舍楼、云龙校区图书馆改造工程启动建设。SPF级标准化动物实验房建成投入使用。扎实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获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优秀等级。高质量完成103项招标采购任务,节约资金2398万元。完成教育厅审计整改“回头看”专项任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上线运行审计信息化平台,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效。共建校院两级“医联体”平台,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升。获批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深化校园综合治理和三防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整改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依托“爱师大”重构学校智慧校园空间,有序推进智慧校园项目建设。启用路演大厅,保障各类文娱活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兑现“基础性绩效增核”工资,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九)党建引领更加有力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准确把握和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目标任务和方法举措,多措并举开展学习教育、调查研究,以实践推动发展、以整改巩固成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取得了预期成效。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全面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发展,实现党委领导班子顺利换届。贯彻执行党委全委会、常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一把手”末位表态原则和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校党委全年集中学习研讨15次。持续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推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获批省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项目总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召开全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组织开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政工作体系构建”专项检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有序开展党建“七个一”工程和“双创”工作,1个二级学院党委和5个党支部被推荐参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完善干部选任操作规程,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做好省委巡视选人用人“回头看”工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多途径开展干部教育警示活动。高质量开展二届党委第十一轮和本届党委第一轮巡察。统战群团工作成效突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成功召开学校二届四次“双代会”、第三次团代会、第二次妇代会、第五次学代会和第四次研代会,顺利完成退休党委换届工作,二级学院关工委优质化建设稳步推进。
各位代表,同志们!整体来看,学校2023年的工作成效良好、亮点纷呈,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深知,学校取得的每一份成绩、每一点进步,都是全校师生员工智慧、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体师生员工及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愿景,学校的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发展势能还不够强,发展潜力还未能充分挖掘。比如,学科重大原始创新不突出、交叉融合不充分、学科群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国家一流学科和A类学科尚未突破;高端领军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尚不能满足行业创新引领发展的迫切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在服务重大战略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相对不够,服务行业重大需求与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与资源保障矛盾依然突出,办学发展空间仍需拓展,资金筹措能力仍需加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二、2024年重点工作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加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教育内外环境同样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站在更高起点、以更高标准谋划学校事业发展,才能抓住重大机遇,奋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既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深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也要着力把握好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矛盾,遵循教育规律,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履行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使命担当,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又要高度重视战略和策略问题,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善于从策略上找出路找办法,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履行好职责使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破题开路;还要共同营造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动力,汇聚起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更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空喊口号、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把各项工作抓早抓细抓实,掌握真情况、研究真办法、解决真问题。 为此,202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核心目标,以落实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为主要路径,拓资源聚合力、强内涵促发展,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围绕重中之重,抓牢“三条发展线” 1.守好基准线,筑牢办学根本 今年下半年,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是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评价检阅,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机遇。全校上下务必要严阵以待、全员投入。要切实强化系统思维,综合运用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坚持“评建”双线推进,既要严格对标评估要求,不折不扣落实硬任务、完成硬指标,也要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最大化运用各类成果,最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力争以优异成绩通过审核评估,全面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成效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筑牢办学根基。 2.驱动上升线,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申博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越接近终点,越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要密切关注最新政策动向,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持续优化申博材料,力求精益求精;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强风险排查防控,注重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为申博工作筑牢安全防线;要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全力以赴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历史性突破,力争2-3个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切实提升办学层次,彻底破解发展瓶颈。 3.拓展延伸线,汇聚办学资源 当前,办学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现实掣肘,严重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对此,全校上下务必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资源拓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将开源节流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环节,一方面加大“开源”力度,进一步激发办学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提升“节流”质效,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能力;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优化“评价+激励+考核”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完善校、院(部门)两级对外合作网络和多元化资源拓展体系;要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积极探索资源拓展的路径方法,充分挖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寻找新的社会服务增长点,以服务换资源,以贡献谋发展;要多管齐下,多维发力,积极争取财政收入、社会捐赠、校友支持等一切可争取资源,形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资源支撑。 (二)聚焦关键领域,落实“九项任务单” 1.聚焦党建引领,赋能事业发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巩固发展主题教育成效,持续扎实做好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工作。聚焦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压实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把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深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和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始终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高质量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多措并举推动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持续加大对重点思想领域、网络平台、教研阵地的安全管理和专项检查力度。深入实施“全国文明校园”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凝练提升新时代校园文化。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强基创优”建设计划和党建“七个一”工程建设,组织申报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做好省级、市级“两优一先”推荐,着力打造新一批党建优秀成果和特色品牌。建强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继续做好“双带型”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教育管理与业务培训,抓好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配、管理和培训。把好党员发展政治关,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办好各类干部、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持续开展党员主题教育。 做好干部选育管用。深入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持续完善干部选任规程,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深入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科学规划未来五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落细落实“三项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严格管理监督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社会兼职等事项。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纪检监察规章制度。召开2024年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会议,推进落实各级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围绕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部署、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重要事项和关键领域开展专项监督。加大反腐败工作和执纪问责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做好第三届党委第一轮校内巡察整改验收工作,组织开展第二轮校内巡察。 发挥统战群团合力。提升同心教育基地建设,发挥统战育人作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做好民主党派换届和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推荐工作,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团组织建设,持续推行基层团支部“两清单一创争三落实”建设计划,加大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品牌化建设力度。深化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筹备召开校三届一次“双代会”。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优势,丰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二级学院关工委优质化建设,积极申报省关工委精品教育项目。 2.聚焦依法治校,提升治理水平 完善内部治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出台《综合改革方案(2024-2028年)》,深化综改,激发事业发展活力。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规范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制度建设,推动广大师生员工为学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建立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激发全校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活力。加强队伍精细化管理,增强业务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统筹大校和科文学院办学,提高科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依法决策、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风险防控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体系,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救济机制,保障教师、学生救济渠道畅通。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建立学开云综合app(中国)官方网站干部、全体教师学法制度,将宪法教育寓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师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合法权益、管控风险隐患、维护安全稳定。 3.聚焦强基兴师,建强人才队伍 以“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强化责任、人尽其才”为原则,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质量导向、体现差异、鼓励创新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办法。优化薪酬分配结构,完善自筹经费分配机制。加强教职工规范化管理。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广泛宣传人才招聘政策,赴国(境)内外招聘人才。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力争高级别人才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更大突破。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构建多层面、多环节、多主体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格局。开展多类别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启动第五轮岗位聘期考核工作。做好突出贡献人才评选工作。 4.聚焦分类布局,力促学科提档 推进交叉融合。基于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围绕“数学+”“智能+”“教育+”等领域,统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部门、单位协同及政策衔接,重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及难点问题。制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施办法》,优化学科组织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需求,打破学科协同壁垒,建设高水平跨学科综合平台。 培育一流学科。围绕博士授予单位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培育工作,加快中国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依据国家一流学科认定条件,结合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制订《一流学科培育实施办法》,遴选1-2个国家一流培育学科。按照“扶优扶特、重点突破,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的工作思路,加强统筹规划,优化科学布局,做好下一轮博士点培育工作。 5.聚焦铸魂育人,提升培养质量 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推动本科教育建设体系提质升级。推进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做好教育部协同提质计划帮扶项目,推动淮海经济区联盟高校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做好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力争首批建设项目全部通过认定。做好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加快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制订《推进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确保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实效。加快推进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认证整改工作,积极申报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力争高级别教师教学竞赛取得突破。做好“互联网+”等赛事项目的遴选培育,加大排行榜内竞赛项目培育力度,提升高级别奖项获奖率。创新开展招生宣传,提高生源质量,做好录取工作。 深化卓越研究生教育。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性基础性培养,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原始创新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性实践性发展,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健全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铸魂行动,推进研究生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做好优质资源培育工作,推进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优化学位授权点规模结构,做好2025年学位授权点迎评准备工作。扎实推动导师队伍建设,更新导师选聘理念,推进实施导师选聘分离和奖惩机制,提高导师综合指导能力。加快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扩充优质生源。优化招生指标分配动态调整办法,建立招生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持续开展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推进研究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管理育人实效。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优势,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将其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开展大学生基础性素养发展状况调研。持续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健全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全力促进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做好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养。实施第十届“榴光溢彩”民族学生引领工程。办好辅导员协会、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6.聚焦改革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 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出台《关于加强有组织科研 持续深化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实施基础研究突破计划、科技平台优化重组计划、军民融合提升计划、服务地方扩容计划。抢抓国家和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改革机遇,超前谋划,精准布局,力争实现高级别项目和科研经费双突破。积极推进省(高校)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优化重组,实现省部级科技平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建设以省部级研究基地、智库和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为主体,以校级平台为支撑的金字塔型平台体系,产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成果。深入实施重大理论研究工程等“七重工程”,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探索建立质量与贡献为核心、激励与约束并重、与国际评价标准相衔接的分类评价体系和多元评价方式,最大限度激发科研创新潜能。制订《科研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修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和科研业绩管理办法》。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7.聚焦深度合作,扩大交流网络 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加强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培育申报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推动与境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项目和各类出国留学项目建设。建好欧洲中文教师教育学院,打造新时代海外华文教育品牌。办好迈阿密商务孔子学院,新建境外孔子课堂。进一步做好“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建设工作。组织申报各类留学基金项目。办好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加大政府和企业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力度,适度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构建留学生招生、培养、就业及质量跟踪完整体系。做好留学生招生录取工作,优化生源结构,提高招生质量。推进全英文专业建设,申报国家、省级外国留学生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扎实细致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8.聚焦融合发展,增强服务效能 拓展JG科研领域。迎接新一轮JG资质审核,多元化布局JMRH新赛道,争取涉军经费翻一番。持续推进JMRH平台建设,落实多元化军工项目布局。召开军工科研创新大会,谋划融入军工科研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军工类重大项目、经费持续增长。 对接地方发展需求。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徐州市融合发展,推动校地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大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力。强化基础教育服务品牌建设,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体化运行,建好校企创新联盟,进一步拓展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编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做好2024年度“343”项目申报工作。 提升服务融合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地方产业研究院功能,推进社会服务绩效“百千亿”工程,拓展资金渠道、扩大办学力量、争取社会资源。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打造行业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功能,打造校地智库共同体,产出有重大影响力的智库成果。完善教师干部挂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实效。扩大继续教育服务覆盖面,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类人才培训需求。 9.聚焦保障支撑,优化办学条件 增强事业保障效能。探索建立办学成本、办学绩效、财务风险等重要事项财务分析机制,积极争取各种财政投入和政策性资源,建立可持续的多元筹资渠道,保持办学经费持续稳步增长。进一步夯实内部审计工作体制,强化审计结果利用,提高审计实效。开展国有资产“规范管理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优质高效用好各类资产。推进全流程设备管理系统和智能安全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校友会和基金会作用,拓展校友和港澳台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持续强化校园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内部环境。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为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等提供全方位、智慧化服务。 改善校园民生福祉。改造维修学生宿舍。数学研究院大楼投入使用,三栋学生宿舍楼主体封顶,新师范综合实训楼开工建设,云龙校区图书馆改造工程完工。推进公共计算机机房设备更新、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改造。做好公积金基数及老职工房贴和新职工房补基数调整。开展医疗保险制度惠民改革,调优教职工子女居民医保费、保教费报销标准。积极推动落实共建协议,确保附属中学高质量运行。加强图书文献、档案、博物馆藏资源建设,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新时代使命如山,新征程时不我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向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坚定迈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